整天想睡懶洋洋,可能是濕氣在作祟 — 認識中醫裡的濕氣

你是否時常感到身體沉重、懶洋洋的不想動呢?
以中醫的角度來看,也許你不是真的犯懶,只是體內的「濕氣」太多了。

▌濕氣是什麼 ? 濕氣從哪來 ?

簡單來說,中醫講的「濕氣」就是有多餘的、沒代謝掉的水液和廢物堆積在體內,阻礙循環。

濕氣的來源可分為「外濕」與「內濕」。顧名思義,「外濕」就是來自於外在環境,例如居住在潮濕的地方、常常淋雨或涉水等,都可能讓身體遭受「濕邪」。

而「內濕」則是與脾 (消化系統) 的功能不足有關。正常來說,我們攝入的飲食和水,會被脾「運化」,轉為營養物質供身體使用。如果脾的功能不足,攝入的物質和水不能轉為營養,便成了堆積在體內的廢物,形成「濕氣」。濕氣堆積久了就會阻礙循環,循環不佳又使濕氣更難排出。

▌ 濕氣重包含什麼症狀 ?

濕氣重的症狀主要包括 :

● 頭或身體重重的,昏沉想睡
● 體型肥胖,贅肉多,尤其腹部脂肪較多
● 臉部與四肢水腫
● 頭皮與臉部易出油 
● 嘴巴裡常常黏黏的,舌苔很多或厚膩
● 喉嚨有痰
● 胸悶腹脹,食慾不佳
● 大便鬆散不成形
● 女性的分泌物多

以上症狀符合越多項就代表體質越偏濕喔!

▌ 加重濕氣重的壞習慣 ?

加重濕氣的壞習慣主要有 :

● 吃太多甜食或冰品 : 在中醫的角度,甜食像是巧克力、蛋糕或太甜的水果(西瓜、哈密瓜等),都容易生痰生濕;而食用冰品則相當於給身體加諸外來的「寒」,容易損傷脾陽,降低脾的運化功能,導致水液無法代謝。
● 活動量少 : 久坐不動或運動量少,都會降低身體的代謝率,導致氣血循環不佳,讓濕氣更容易堆積。

▌ 中醫如何處理濕氣 ?

為了方便解釋,我們把人體區分成上、中、下三個部分,針對各部分的濕氣有相對應的用藥 :

● 濕在上 : 出現頭重、臉腫、胸悶等症狀,多選擇芳香性的藥物,像是藿香、佩蘭等,來化解濕氣。
● 濕在中 : 出現食慾不佳、腹脹、大便不成形等症狀,多選擇苦溫性的藥物,像是蒼朮、厚朴等,利用藥物的燥性將體內的濕氣燥乾。
● 濕在下 : 出現白帶、下肢水腫等症狀,多選擇利濕的藥物,像是茯苓、澤瀉等,從小便帶走濕氣。

必須要知道,臨床上的用藥是很活的,中醫師會針對病人的體質,來調配出最適合的藥物組合。如果想徹底解決濕氣,建議直接去中醫求診喔!

▌ 告別濕氣還能怎麼做 ?

首先,飲食的部分,除了避開甜食與冰品之外,也可以多吃薏仁、紅豆、四神湯這些利於排除濕氣的食物;喝水時,注意不要一下子灌太多水,最好能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,才不會造成脾的負擔。

再來,適度的運動與泡澡可促進血液循環、增加代謝,流汗也能排出多餘的濕氣。洗澡後可按摩 「豐隆穴」,位於小腿一半,脛骨往外2指幅的凹陷處。一次按壓10秒,重複按壓5次,可以調理消化機能與袪除濕氣。

▌ 總結

臺灣為海島型氣候,天氣潮濕,所以體質偏濕的人也不少。如果有濕氣的問題,除了調整生活習慣,最好還是能找中醫師診斷與治療喔 !


Picture of 中醫師芋泥

中醫師芋泥

我是芋泥中醫師,同時擁有中醫師與藥師證書。希望透過自己的中西醫專業,傳遞正確又實用的健康知識,讓每個人都能秒懂中醫,邁向更美好的樂活人生。

王昱琳中醫師

Picture of 中醫師芋泥

中醫師芋泥

中西醫專業,致力於傳遞正確的中醫知識,讓每個人都能秒懂中醫,邁向更美好的樂活人生。

最新文章

追蹤芋泥

更多文章

返回頂端